《我是未来》是可被触摸的“真实”未来丨专访唯众传媒杨晖

由湖南卫视、唯众传媒联合出品,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特别支持的科技文化节目《我是未来》今日播出。“赛先生”如何在电视荧屏成为主角?综艺节目如何与科普完成嫁接?为此,《广电时评》专访了唯众传媒创始人、CEO杨晖。

唯众传媒创始人、CEO的杨晖,曾经是湖南广电最早的一批电视人之一。十八年前,她从《新青年》开始与电视节目“结缘”。十八年后的《我是未来》,用杨晖自己的话说“我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了娘家”。

 

唯众传媒创始人、CEO

杨晖

 

 

科学是“性感”的 有温度的

作为一档带有科技标签的节目,在当下的综艺生态里显得有些“特立独行”。“我知道科学节目不好做,但是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科学家是什么样,他们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主角。”在杨晖眼中,科学是“性感”的、有温度的,科学节目本身就有可被触摸的美感。

 

在创作《我是未来》前,摆在杨晖面前的首要难题,便是选择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她表示,最后确立的科技“标准”是团队反复打磨而来的结果,“首先,技术一定要‘顶尖’,匹配节目的核心观念;其次,要可呈现,通过电视画面就能将它很好地传递给观众;最后,要追求绝对真实。科学是严肃的,我们展现的技术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一档科学节目创作的底线。”从首期节目的播出来看,无人机、能源车这些最“时尚”的科技让电视观众真切感受到了技术的“未来感”。

 

 

在杨晖看来,综艺节目的生产,要从单纯的“有意思”向“有意思”且“有意义”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兴邦”为《我是未来》打开了创作思路。“一开始在邀请科学家的时候,碰了不少壁。科学家为什么要来上电视节目?他们会有‘被娱乐化’的担忧。”杨晖吐露的心声,正是一开始节目的隐忧所在。

 

后来打动科学家的,除了节目组的诚意外,更重要的是科普本身的意义。“中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我们更需要‘赛先生’的指引。通过一档节目,让科学家们成为主角,对当下的观众进行科普是节目最终的立意。”杨晖告诉记者,《我是未来》能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支持,为节目找到了“权威感”和“真实感”,对内容而言是一次关键“升级”。杨振宁、张首晟、拉菲罗·安德烈等众多科学家的加盟,在科学传播的电视化呈现方面迈进关键一步。

 

 

“一颗家长的心”

《我是未来》所呈现出的“科普”表达,并非是枯燥的说教,更像是寓教于乐的一场体验,通过营造一种“在场感”,让观众在特定场景空间内与诸种科学技术发生“化学反应”。

 

“通过舞美灯光的配合,我们试图营造出一个更有未来感的空间;在话语呈现上,打磨演讲的艺术魅力,节目要以讲故事的方式让观众产生共鸣;在节目设计环节方面,我们加入了‘体验官’角色,为了令科学的传播更具温暖和趣味。”为讲好“科普”故事,杨晖和她的团队细致地为节目添上了诸多关乎创新的注脚。邀请知名舞美和视觉特效团队加盟、采用“冰屏”代替传统的LED屏幕、邀请人工智能机器人担任主持助理、场外视频短片制作……《我是未来》在科学知识普及与年轻态、趣味化的表达之间觅得了平衡。

 

制作上细心打磨,编排上同样也很“用心”,杨晖坦言自己用“一颗家长的心”看待这档节目。

 

 

《我是未来》登陆湖南卫视的暑期黄金档播出,一个主要的考虑就在于要最大程度地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我们相信随着节目的播出,年轻观众的好奇心会被不断激发出来,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会慢慢被培养起来。”杨晖分享了录制现场的一个故事,头两期节目录了整整五小时,体验官李锐特别担心现场的小朋友们呆不住,但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李锐告诉杨晖,小朋友们都听得特别认真,完全被台上的科学实验吸引住了。事实证明,科学并非绝缘于青少年群体,相反,《我是未来》所提倡的价值内核恰恰是契合于更多青少年的需求的。

 

三位制片人、26家供应商、节目录制现场光是工作证就发出了300多张……对《我是未来》而言,湖南卫视、唯众传媒、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都倾注了颇多心血。杨晖说:“团队里大部分是文科生,我们向科学专家们请教经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选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听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并且产生了兴趣,那我们同样有自信,做出来的节目也会令观众愿意‘亲密接触’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众媒介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学普及中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杨晖解释了《我是未来》打出“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这一口号背后的深意,“湖南卫视以周日黄金档推出《我是未来》,锁定科技文化和公益主题,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使命。带着作品回娘家,恰逢其时,这是电视人的本分”

 

“唯初心,不从众”

回顾创办唯众的十年经验,杨晖领衔之下的节目从一开始就形成了较为自洽的类型与风格特点。

 

“坚持做原创节目”是行业对唯众的认识。“做节目和科学一样,都有规律可循。传媒业的内在规律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原创和持续创新输出的能力。”在杨晖看来,过去十年的从业经验是一笔财富,从《开讲啦》《波士堂》到《我是未来》,能够一以贯之,唯众的初心就是“不从众”。

 

秉持着这样的初心来操盘《我是未来》,有些不易回答的问题便自然有了答案。“少有团队会为一档综艺节目专门筹备调研组,但我们必须得这么做——要抓好点必须得先让自己弄明白。”杨晖提到,在中科院专家们的帮助下,节目团队得以一步步地把节目打磨成型。不过度依赖明星,将主角聚焦在科学家身上,回归一档科学节目应有的底色。唯众一直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但前进不意味着要颠覆自己的坚守,如同《我是未来》这档节目本身,虽然要强调“未来感”,但这种创新的步履都应当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一档科学节目要找到自己的内在逻辑准绳,杨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

 

 

近年来,科学类节目逐步升温。在杨晖看来,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现在的科学节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每个节目都会有自己的定位和风格,我们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的节目是原创的果实,我们也相信‘百花齐放’的景象会让这类节目更出彩。”杨晖对当下的电视荧屏生态有着自己的思索,“我相信观众,他们在拿遥控器投票,所谓的精品节目就是由观众‘一票票’投出来的,守正出奇的结果就是要能够形成观众喜闻乐见的优质精神产品。”

 

唯众传媒在垂直题材上继续深耕,这一次的《我是未来》又是一份新的尝试。如同杨晖寄托在“唯众”二字上的期待——“唯初心,不从众”,《我是未来》的表现也值得期待一番。